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曰:“膏粱之变,足生大疔,受如持虚。”认为过食肥美油腻之物易生疮痈,并且,这种饮食会导致痰湿聚集体内,各种疾病均容易罹患,这就像拿着一个空的器皿装东西一样容易。因此,虽然过饥过饱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,但《黄帝内经》更侧重于饮食过饱对健康的影响。同时,从实际情况来看,因为吃不饱、营养缺乏而导致的病症确实不多见了,特别是在城镇居民中,饮食所致疾病多数是过食所致,也就是说,疾病多数是撑出来。
(一)哪些疾病与过饱有关?
1怠惰乏力
摄入食物过多,胃肠道消化食物就会耗费大量的气血,人体其他组织反而会营养不良,很多人都有餐后容易困倦的体验,这是大脑血液供应不足的表现。所以,很多体形肥胖、饮食无度的人,不但没有表现出营养充足的精力充沛、活力四射的状态,反而呈现出懒惰、倦怠、有气无力的样子。这是由于人体气血长期聚集在胃肠道消化食物,人体其他部位的脏腑组织气血供应反而不足。
2胃肠疾病
由于不断的、大量的进食,胃肠道负担加重,极易损伤胃肠道,《内经》说的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就是饮食超过了自己适合的需要量伤害了肠胃。在临床上由于暴饮暴食而引起的胃病并不少见,如胃脘胀满、疼痛、消化不良、腹泻等,日久则会导致胃炎、肠炎以及慢性肠道病变。
3代谢障碍综合征
饮食中营养过剩,导致体内蛋白质、脂肪过多,是一种变相的多食。人体不能充分代谢与利用这些营养,就会变为痰、湿、食等病邪损伤脏腑,发生疾病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膏粱之变,足生大疔,受如持虚。”膏是指油腻的食物,粱是指精美的食物,二者相合表示过食肥美油腻的食物,这种肥美油腻的食物不仅可以使人变生疔疮类疾病,而且这种体质也容易招致任何疾病。人罹患疾病,如拿着空罐子装东西一样容易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凡治消瘅仆击,偏枯痿厥,气满发逆,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。”这其中包括肥胖症、脂肪肝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心脑血管病、脑中风、肢体痿废、心肺气虚等疾病,这些疾病均与饮食有关。
4提前衰老
过多肥甘食物,容易引起的另外一种损伤是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及粪便,这些粪便产生的浊气、毒素,会损害人体的脏腑、经络、气血,加速人体脏器的衰老、面容的损伤。我们在临床上可以看到,很多便秘的人不仅容易发生咽痛、头痛等病症,而且还会出现面部痤疮、皱纹增加、头发变白等现象。
其实,古人早就发现,适度的减少食量,对身体的健康、长寿都是有益的。谚语说得好:“吃饭省一口,活到九十九。”美国医学家通过一项实验,在大鼠体内发现了一种基因叫长寿基因,这种基因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表达,也就是没有生物学活性,只有在饥饿情况下,这种长寿基因才表达其活性。因此,适度的饥饿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,而且有助于长寿。调查资料显示,体形肥胖的老年人要比身体偏瘦者寿命短三~五岁;九十岁以上的老人,百分之八十都有节食的习惯。所以俗话说:“有钱难买老来瘦。”即是说少食对健康的重要性。
(二)何时少食最适宜?
很多人为了减肥瘦身拼命节食,常常从晨起就不吃饭,这样一来,时常饿得头晕眼花,有气无力,不仅感觉不到身体的健康活力,甚至饿出很多疾病。那到底何时少吃为好呢?古人有句养生口诀,就告诉了我们适当的少食时机——“避风如避箭,避色如避乱,加减逐时衣,少吃申后饭”。申时即下午三~五点,这实际是建议我们晚饭要少吃或不吃。当然,古代科技不发达,没有什么照明设备,天一黑就早早上床睡觉,所以吃了东西很难消化。我们现在虽然夜生活较长,但晚饭后的工作量、活动量相比白天要少很多,所以,建议晚饭少吃一些。
(三)哪些人更应少吃?
孔子在《论语》中有一段话:“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。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。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这里的“斗”,是争斗的意思,而“得”是摄入的含义。年少之时,人的性欲旺盛,自制力差,意志薄弱,很容易沉迷于女色之中,但少年之时,肾气未达到最充盛的时段,所以色欲过度,肾精流失,就会导致体质的衰惫与虚弱,对人体健康影响甚大;中年人处于事业的巅峰阶段,心性争强好胜,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、情志内伤,都会导致气机郁滞,疾病丛生;老年人则生机衰退,机体代谢能力低下,同时活动减少,所以最怕饮食过多,大量的饮食不仅直接伤及脾胃,出现脾胃不适的症状,而且摄入的营养不能及时代谢排出体外,反而会变成有害物质大量堆积,成为痰、湿、瘀等附着在人体内,加重脏器负担,加快人的衰老。《黄帝内经》中的“年长者求之于腑”,即对老年疾病的治疗及保健的关键,在于保持腑气的通畅,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。
漫谈“辟谷”:
说到控制饮食摄入的话题,就不得不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久远的一种养生方法——“辟谷”。辟谷又称为断谷、绝谷,“辟”通回避的避,即通过在一定时间内,不食五谷类食物,达到清理肠道、排除毒素、保健或治疗疾病的目的。严格说来,儒、释、道三家均有辟谷的记载,但是世人多数以为辟谷是道家的发明,原因是道家书籍中有很多辟谷的方法。最早记载辟谷的文献是《大戴礼记·易本命》,其中说到“食肉者勇敢而悍,食谷者智慧而巧,食气者神明而寿,不食者不死而神”,所谓“食气”、“不食”,即后世之辟谷。据古代文献记载,秦汉时期,辟谷已经作为养生法术盛行。
辟谷分为几种,一种是辟谷期间除了水,什么都不吃,纯粹的绝食;一种是仅仅不食谷物,水果、蔬菜等可适量摄取;还有一种是以上两种方法结合的食气法,即仿照乌龟、蛇等吞食空气的方法。如苏东坡在《辟谷说》中就有“引首东望,吸初日明光咽之”的食气之法。辟谷的时间、频次因人而异,道家练功可能辟谷时间会很长,一般一次至少七天,长的可达半个月、一个月,但我们为了健身进行的辟谷就没有必要这么长时间,可以一次辟谷一天,也可以二~三天,每个月一次,或半年一次。辟谷并非人人都能进行,老弱者、儿童,均不宜辟谷。历史上通过辟谷来健身疗疾的名人很多,如西汉初刘邦的大将张良,晚年曾闭门谢客,专心于断食辟谷。《史记》记述:“留侯性多病,即导引不食谷。”大诗人白居易活到了七十五岁,这在唐代诗人中是极其少见的。白居易的长寿得益于“休粮清肠”。他自己力行断食后体会到:“自觉心骨爽,行起身翩翩。始知绝粒人,四体更轻便。初能脱病患,久必成神仙。”
三、五味调和——什么都吃一点
从中医的角度,不同的味道、不同的色泽的食物,是偏入于不同的脏腑的,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曰“夫五味入胃,各归所喜,故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肾,久而增气,物化之常也。气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”所以在味道的选择上,如果我们总偏重于一种味道的话,一定会容易导致这个脏功能强、另外一脏功能衰弱,脏腑功能就会紊乱。从日常生活来看,人的嗜好各有不同,男的爱吃辣,女的爱吃甜,老年人味蕾退化口重都爱吃咸的,时间日久,就会导致人体脏腑功能衰退。一般人都不爱吃苦味食物,所以有会病后,我们治疗疾病的药物基本都是苦的,这就是人体的自然平衡。《黄帝内经》说“生病起于过用”,是《内经》的一个发病学观点。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,所有与我们的生活或身体活动密切相关的因素,过度了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,饮食亦是如此。宋代有个养生家叫陈直,他说“爽口之物终必作疾,快心之事过必为殃”。前面这一句可以做我们的健康箴言,后面这一句可以做我们的人生箴言。
(一)振奋人体阳气的“辛”味
1“辛”的古代涵义
大家都知道酒为辛辣之品,所以,我们先看一下“辛”字的原始含义,对酒为何伤人就多少有些明白了。
上面的符号是“辛”的甲骨文体,像什么?一把平头刀,上面是刀头,下面是刀把。高亨认为“辛与产古为一字,古代一种刑具,剑之类也”,以“辛”为偏旁和部首组成的字,部分与这一本始含义有关,如“辟、宰”等。同时,“辛”可以用来描述劳动,因为劳动很苦、很累,故用其组成“辛苦”、“辛劳”;又因劳动的刀具一般均很犀利、锋锐,所以用其组成味道很刺激的“辣”字,构成“辛辣”一词。以刀具表辣味,说明辛辣之品性情之峻烈、作用之刚悍。
2辛味的药性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