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第二个标题,杨在就把这份文件丢到了直接转发宫内的那堆里。哼,这些人真是不识相!能够弄出来这么多问题,肯定是有人收了黑钱,不管一管,还跑过来哭闹?
让办事员把一摞文件转发出去,杨在让人把工作餐送进来。自小不缺油水的杨在过了中年,平日便不再敢吃什么油腻。皇帝什么都生而知之,对宫内的养生之道他还是挺相信的。
细细品了一杯使人沉醉的红茶,杨在便在夏日中昏昏睡去。
杨在昏昏睡去的时候,朱由榔正在城西的一片空地上视察。空地上被平整出来一片低于地面的地方,各种建筑材料堆在旁边如同一座小山包。这处工地的规模在阿瓦并不算特别大,但跟随朱由榔来的官员阵容可谓豪华:工部,礼部两个侍郎都来压阵了!
负责此片工地的管事紧张的快要结巴,脑子里事先想好的那些话一片空白,各种表现自己的想法早就抛置于脑后了。
朱由榔也不与这个小人物计较,他今天来此,主要是表达对这座未来学校的重视---自己从穿越开始,攒了一年多的人才,总算有些人能够充当教员了。相比此时流行的各种优等生学习笔记,请几个还凑合的教员更有利于提高干部后备军的理论水平。
在未来的设想里,这所学校应该同时具备考试培训班和干部进修班两个职能,几年后逐渐分出小学部和中学部。再往上朱由榔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---众所周知古代中国轻视理论研究,作为文科生,他实在很难想起来更深层次的理科内容。不过,五年内能够培养出来十万名受过高小教育的人才,也足够席卷华夏了!
“一定要保证复明学校足够的建材供应,水泥,混凝土,砖头不够,可以先停下来别的工程。”朱由榔指着几根柱子说。身后的官员连连点头,用笔记在小本本上。
跟在朱由榔身后的除了随同官员,还有一名全程拿炭笔写个不停的记者。为了取得足够的消息填充版面控制舆论,瓦邦新闻逐渐在各处设立常驻记者,通过邮便系统把消息传回阿瓦。
这名记者看了看满满一面的速记符号,迅速整理了几处错误,把本子翻到下一页。
“这块地皮,看起来不大,但就和学校名字一样,是为华夏复兴培育良才的沃土。朕希望一百年,几百年以后,人们还能来到这里,赞叹这十几间房子的光辉历史。”
绕着学校转了一圈,朱由榔又大发感慨,指着几颗小树苗说:“要好好看管这几颗树,希望来日这些树长成参天巨木的时候,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,是让华夏凤凰涅盘,浴火重生的中流砥柱!”
记者连忙抓紧炭笔,记下了一大串速记符号,叹了口气。
“这份活,虽然是长见识,可还真不好干!”
喜欢复明1659请大家收藏:()复明1659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