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颗菜够好些人吃。
李世民:“着司农寺试种。”
天幕都给出试验办法了,无非多种几回的事。
糊糊:“无数先人躬耕陇亩,除了改良各种蔬果的口味,更注重的是产量。
毕竟民以食为天。
战国前期,粮食的主体多为粟,折算至现代计量单位,其亩产可达205.8斤。
到了战国后期,粟的亩产量显著提升,折合今量约为247斤。值得注意的是,战国时代是菽与粟并重的时期,因此在估算总产量时,必须充分考虑菽的占比。
以五口之家为例,他们种植大豆25亩,占据了总面积的25%。假设大豆的亩产量仅为粟的一半,即一石半,换算成现代市制单位,其亩产约为123.5斤。
汉代粟的亩产量进一步增长,折合今市制约为281斤。而粟与豆的平均亩产量则略低,约为264斤。
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南方的水稻种植虽已兴起,但耕作方式尚显粗放,亩产量与汉代相仿。北方旱地的产量也维持在同一水平,不过在高产田中,亩产量可达90公斤之巨。
唐代,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辉煌时期,其粮食产量亦不容小觑。
考虑到种豆等因素,唐代粮食的亩产量在汉代基础上打九四折,折合今市制约为276斤。
进入宋代,南方水稻的亩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,折合今市制高达450斤。
尽管北方产量相对逊色,但南北方粮食的平均亩产量仍达到了309斤。
这一显著增长,主要得益于宋真宗时期从中南半岛引进的一年三熟高产占城稻。
占城稻以其早熟耐旱的特性,在江淮和两浙地区迅速推广。至南宋时,其种植范围更是不断扩大。
占城稻与本土晚稻的巧妙配合,形成了双季稻的种植模式,极大地提升了宋朝的粮食产量。在农业发达地区,宋朝的亩产量已是唐代的两倍有余,彰显了农业技术的巨大进步与粮食生产的繁荣景象。”
嬴政:“一年三熟!”
刘彻:“占城,在哪里?”
李世民:“中南半岛在何处?”
房玄龄回忆先前看过的全球舆图,结合北宋可能接触到的地区,说道:“时天下无事,群臣言林邑多奇宝者。林邑有城名占波。”
隋炀帝攻打林邑,带回了他们的财宝,却漏了最重要的稻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