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8章 三国分立

二弟子董扶,当官后,研究旧学,后来帮刘姓一个公子夺益州,鼓动力非常强,绝对大嘴巴的诡辩高手。

三弟子就不是太知名,与他固执的性格有关。

二、益州学士。秦宓,被诸葛亮称为益州学士。

过去蜀中的教育程度比不上中原,自从司马相如还乡教学之后,蜀中的教育水平才接近齐、鲁之地,后期郑学中原兴起发展到了新高度,因为战乱各地百姓流离,蜀中发展学术反而比中原地区稳定。多年之后诸葛亮问起秦宓,任安、董扶有什么长处,秦宓回答:“董扶褒秋毫之善,贬纤介之恶。任安记人之善,忘人之过。”

秦宓是一个典型儒家人物,颂扬圣人美德,教化百姓,反对纵横权谋,杀人自生,亡人自存。强烈反对周汤讨伐东吴就是因为固执的儒士思想,不考虑权衡也不管谁胜谁负,听起来非常愚蠢,不过,死读书,读死书,或许就是这个道理。

刘璋与张鲁决裂,将益州一分为二,北边的汉中由张鲁建立起了五斗米教的地方政府。有一个叫张陵,在巴蜀行医传道,累积大量道教信徒,他的儿子张修响应黄巾起义,脱离东汉政权管制。聚拢十万黄巾之众起义,控制整个益州,当然后来随着局势变化,也都被四分五裂。

所以,在益州的道教发展盖过儒学,原由是学习儒家学术一般是聪明人的学问,而崇拜于宗教迷信,精神得以寄托更贴近民生。

三、蜀郡太守王商。

刘璋依靠的大师,叫王商,广闻博学,只做一个代理蜀郡太守,相当于刘璋政府的总理行政官。在三国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学问家。他也重视以道德教化百姓,意思就是,大家好好学习一定都是好同志,不学习就是坏同志。缺乏严厉的法制与管理,导致益州本地以及外来势力矛盾不断,叛乱政变,里应外合,这也是关羽进城顺利的一个主要原因。

四、司马微与宋忠。

原来是刘表的天下,刘表自幼接受儒学教育,本就是名满天下的八顾之一,因第二次党锢之祸被迫逃亡。后来刘表由董卓任命为荆州刺史,他在稳定荆州局势同时,天下正值大乱,于是刘表设立学官,将关西、兖州、豫州的学士们招来,博求儒术。

颍川的学者识别人才的司马微就是这时被吸引而来,也就是当里凤稚的引荐者。

一时间荆州的五位名士都来与司马微结交,交流学问。司马徽视庞德公为兄长,庞德公虽然很有名气,但并无学说流传于世,只是司马微被他称为“水镜”,诸葛亮被称为“卧龙”,庞统被称为“凤雏”。

宋忠其人想必熟读《三国演义》的人会熟悉,在小说里他是降曹派,被关羽生擒之后,让刘备骂得抱头鼠窜。实际上宋忠是当时荆州最知名的大儒,他的学生遍布三国,荆州的宋忠与益州的王商二人早期分别为刘表、刘璋立下了文化教育的根基,宋忠和王商二人也是笔友。刘表和刘璋比较起来,很明显刘表在儒学发展中的成就要远远高于刘璋。

刘备政府在荆州扎下根据,拉拢了大量人荆州学派的人才,也有不少学者在刘表统治时期就北归曹操那边,宋忠更是随着刘琮投降曹操。

东吴思想文化,基本是捡魏国与蜀的剩渣儿,就是重复,就不多说,省得读者看得心烦。

对于这些有文化的人又有号召力的诡辩者,只能引导,无法哄骗,最主要还是要善于利用,否则就要弑杀,当然会给别人后人留下恶名。定都长安后,要想笼络人才,最主要就是把这些有思想的儒家代表邀请来,或者居住,送钱送物送媳妇,或者请他们来长安做客,讲学问。

根本原因,自然希望他们只说凤稚的好话,周皇是如何天星下凡,引用古代周王朝的历史,说是后人也行,说是什么也罢,反正就让他们在写的书本里,引经据典,告诉大家,周王朝所以建立,那都是有典故,有原因的。

放狗屁的就打几棍子,说好话的就给赏赐,反正大家脑袋闲着也是闲,天天吵架,都精力都放在这上面,别整天想周王朝不好的地方,这不挺好。只要所有学问家、思想家坐在一起,和和气气的,管吃管喝,还管逛景看花,欣赏女人,周王朝在长安的妓院给他们免费。

不过,周汤还是比较放心,儿子周洋所托之身诸葛孔明,基本成为控制整个思想界的“大神”,曾经在之前做过不少铺垫,拉拢不少学问家思想家,提供给吃喝玩乐,还居住休养场所,剩下的工作,主要还得靠儿子。他当皇帝,儿子管脑子,父子搭台,自然绝配。

听到绝配,周汤就想到“育种”,怎么重生后,还总是翻来覆去想到儿子的专业,难道也是上天冥冥中的一个安排?心中想到周洋,对荆州的事就非常不放心,虽然目前来讲,由于改动历史,诸葛亮镇守,赵云把关,把东吴从上至下被吓住,终究涉及到厉害关系,还是要提前准备应对之策。

不几日,一方面把汉中人口向荆州襄阳集中,实行屯田制,增加当地兵力来源。另一方面,又命魏延、黄忠在全国继续进行招兵,打造武器,充足粮草,为荆州可能出现的意外,做好充足的准备。<!-115->